起因

當我們想要做有價值的事情時很容易有推遲的想法

這點其實很合人情,但我們發現這樣會浪費掉很多時間,為了改善時間的利用率,所以我們想要研究看看專注力的來源

另外一點是我們為了好好的做些有價值的事情時,背後常常會需要進行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來堆砌動力,當沒有意義的事情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甘願去做事了

其實這點也很符合人情,很好的把人類的產出回歸到個體的平均上,表示說短期間的努力是沒有用的,最終特定時間的偷懶還是會把你拉回平均

由於發現一段時間的實際產出有點不如預期,所以我們使用一些 time tracker 的軟體來記錄我們的時間利用,採取類似記帳的方式觀察時間被我們消費到哪裡去

同一時間我們也對自身驅動力的來源感到好奇,思考說是否可以改善驅動力的供給,最終使得我們對於時間的利用率可以獲得改善

靈感與看法

這個觀點啟發自 身體健康與決策力的關聯

受限於努力是成功之本的預設,我們都會過度支出專注力在我們的業務之上,但實際上這是專注力使用效率低落的象徵

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妥善的使用專注力,所以才會導致我們必須要代償到時間上,然而偏偏這兩項資源又是我們人類最珍貴的資源,稍不留神我們就將資源浪費掉了

實際上我們可以透過改善專注度品質 ,提供更具備效率的專注來降低額外時間的代償,如此一來我們可以避免兩個負面狀態

  • 減少完成任務需要的時間,因為你的專注是有效的
  • 減少恢復專注度所需要的時間,因為你對專注力的運作體系是了解的

有效專注,且有效恢復專注力,這會使我們成為專注力的掌控者,也會使我們在這部分變得富有,我們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專注力資源

那專注力是怎麼樣被提供的呢?

我們這邊提到一種觀點,那便是 多巴胺

我們經常會在快樂與歡愉中提到多巴胺這個激素,至少我自己會從 “快樂” 這個角度來去理解這個激素,而不會將他與專注力建立關聯,畢竟快樂的事情通常不太需要動腦,更別說是專注了

實際上快樂學習就是基於多巴胺的互動機制,簡單的來去理解多巴胺在學習驅動上帶來的機制便是,行為 -> 獎勵 -> 愉快感,並且人體會自動對這項機制進行加強,也就是說愉快感越高吸引力就越大,反之吸引力就會下降

也就是說我們猜測學習的驅動力不足很可能是多巴胺並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面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學習本身沒有辦法帶給你愉快的感覺

那為了降低我們在學習上面的阻力,我們決定來釐清一下多巴胺驅動阻力的來源

釐清並嘗試改善

經過一翻查閱後你發現專注力跟耐心不足其實是現代人的通病,這項通病的成因來自於科技的發達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手機,而手機本身就提供了很多短時間內可以提高多巴胺的娛樂,簡單的獲取資訊、簡單的愉快感,這會使我們習慣這種低品質的高歡愉感,讓我們對學習跟閱讀長篇文章這類的事情感到枯燥

然而這樣的事情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現代社會中慢慢地抹滅我們的專注力跟生產力,但我們卻因為多巴胺的歡愉感而非常沉浸其中而不自知,直到我們的專注力都被毀滅也無法發覺

因此為了保護我們的專注力我們有些事情必需要注意
– 減少無用的社群媒體使用
– 減少觀看短影音的行為
– 減少休息時間還是想滑手機的衝動
– 善用 NSDR 提高休息跟恢復的品質

基本上會需要減去負面效果,並且動用恢復機制,再來我們會去觀察專注力是否獲得改善

改善的評估模式是,出於人類每日能夠提供的高專注度時間約落在 3 到 5 小時,並且專注模式有兩種形式可以參考
– 超晝節律:專注週期為 90 分鐘
– 52/17 法則:間歇式的工作週期

也就是說每天高效能的專注大概可以被分為 2 到 5 個區塊,只要每天有把時間切割好,並且在對應的時間內完成必要的高專注作業,那我們就會宣稱專注力處在水準之上

同時我們也必須要注意身體營養的攝取,因為想要合成多巴胺是需要身體具備正常養分的,否則就連決策我們都會喪失驅動力

照顧好身體養分,並且關注時間區段下的專注力使用,推測只要這兩項條件能好好執行,那預期未來的產出應該可以更加高效率

最後修改日期: 2025-03-31